1.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。
2. 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。
3. 我們因著信,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;這樣,所看見的,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。
4. 亞伯因著信,獻祭與神,比該隱所獻的更美,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,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。他雖然死了,卻因這信,仍舊說話。
5. 以諾因著信,被接去,不至於見死,人也找不著他,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;只是他被接去以先,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。
6. 人非有信,就不能得神的喜悅;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,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。
7. 挪亞因著信,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,動了敬畏的心,預備了一隻方舟,使他全家得救。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,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。
「眼見為憑」是我們覺得最符合理性、最能夠說服我們的方式。但是信心的原則並不是如此,如果凡事都是眼見為憑,那麼我們的信仰就會受到極大的挑戰,現在我們哪一個人曾經目睹耶穌?哪一個看過他受死並且復活?沒有,但我們都接受耶穌是上帝的兒子、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,並且復活升天。所以,當我們接受了基督信仰的時候,我們已經使用了信心的原則: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,是未見之事的確據。
許多時候基督徒會說:「我沒有信心」,這話是值得商榷的。以弗所書二8:「你們得就是本乎恩,也因著信;這並不是出於自己,乃是上帝所賜的」,所以我們本是沒有信心的,但上帝卻把信心賞賜給我們,使我們因信基督可以得救。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,亞伯拉罕、亞伯、以諾、挪亞,以及後面所記載的聖經人物,都是憑信心而活的人。這些人應該有什麼特點呢?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倚靠的話語,而不是人的意見和評論;他們仰望的是上帝的作為而不是身邊的環境…..,作者鼓勵他的讀者和後世的基督徒,我們應當效法這些信心偉人,以他們為信心的榜樣。
最後,我們關注到第六節後半段:「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,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」。筆者觀察到基督徒的一個現象,我們會向上帝禱告,因為我們「信有神」,但是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是「賞賜」給我們的上帝嗎?很多時候,我們不太相信上帝會垂聽與賞賜,我們總以為自己求的是好的,但上帝卻願意把更好的給你,這些賞賜可能是操練你意志的功課?可能是鍛鍊你信心的苦難?可能是培養你德性的習慣?可能是幫助你成熟的敵人?你願意順服並領受這些「賞賜」嗎?